图片
撰稿: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500字 阅读约10分钟
图片
图片
图片
Follow us
X同学好啊,见信安,我上次看到你在微信里写给我的东西大约是一周之前,我说过等我闲下来给你回信,不知道这一周你过得如何,我呢,这段日子也还好,就是每天挺忙的,有时候想想,唔,大约还欠着一封回信的吧。然后就忙过去了,不过这不代表我忘了这件事,今天我休息,所以我在“也不知道忙了一些什么”之后给你敲一些字来。
其实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呢,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过是多读了几本歪书,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罢了,做的很多事情,想的很多东西也实在是不足效仿。不过既然你问到“努力就一定有收获吗”这样的事情,窃以为这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和回答的问题,那么就“敬闻其言,谨陈其事如左”吧。
图片
◇ 图来源于网络
我自己的习惯是不轻易地做出判断,或者说,对一些对象做出判断之前呢,我需要对这些对象作出严格的定义。就拿你问我的问题而言,“努力就一定有收获吗?”这个句子里其实在我看来,需要定义的词有两个,一个是“努力”,一个是“收获”。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待“努力”这个词的,在我看来啊,许多人对这个词是有很多很多的误会,比如说“我每天都在刷题背单词怎么就考不好”,等你长大一些,你也会遇到类似于“我每天都在忙来忙去的怎么生活就越来越糟了”这样的事情。我有时候也会提及,比如以刷题为例,每天做题,可当真去从这些题目中获得了什么吗?这些题目是大概率不会再考的,做题的时候倘若只是把选项勾出来对答案,或者是应付差事地去写完一些东西,意义何在呢?
既然说到学习,就请以学习论。作为一个学渣,我真的不敢断言学习到底是苦的还是快乐的,但有一点可以断言,那就是学习最大的痛苦其实来自于“直面自己过去一无所知的现实”,这其实是蛮不容易的一件事,是人都会有虚荣心,是个人也会因为这样“一无所知的自己”产生莫大的焦虑情绪。克服这样的虚荣心和焦虑是需要蛮大的勇气,而很不幸,很多人其实是没办法逾越这些的,于是就会用各种方式来虐自己,以这样“虐待自己的痛苦”来逃避,或者妄想替代“解决自己一无所知的现实”这件事情,这也是很多所谓的励志心灵鸡汤的由来,那种所谓“自以为感动天,感动地,其实只是感动了自己”的事情,你说,这样的自虐,能叫努力吗?
图片
◇ 图来源于网络
我经常说出这样的话,比如说“我非常讨厌刻苦,倘若刻苦管用,驴早就统治世界了”,再或者说,“我觉得努力这件事情归根到底是个向量,它的大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方向”。我想你大概是可以明白这些的吧,再或者说得直白一些,我觉得花了很多的精力去焦虑其实算不得努力的,那么这样的行为自然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收获,除了把自己的心态搞垮之外。
那么在我看来的努力其实是这样的,就是以忘我和谦逊的态度面对自己未知的许多东西,慢慢地,系统性地去做积累。比如说啊,我最近在翻译一本关于罗马帝国的书,那么我很开心的一点就是自己可以系统地了解很多罗马整个政治和文化的演进史,你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吗?真的未必是有用的,但我自己可以感受到 “系统地积累知识”本身给我带来的开心。我一直觉得,纯粹的智慧和知识是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令人愉悦的东西,之所以很多人会对这些望而却步,大约是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忘掉了“忘我和谦逊”的态度罢,或者用我开玩笑的话说,废寝忘食地焦虑,而不是努力。
以上是我对“努力”的看法。然后我们说一说“收获”这个事情。
我自己缺点蛮多的,但随着年岁渐长,自己很自觉地在践行一件事情,那就是“不要和别人去比较”,自己是怎么开始这么想的,个中过程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你想想啊,人这辈子,三万多天,倘若拿别人的特点填充了自己的生活,岂不是很可怕的事情,等于自己没活过么?我不知道有没有下辈子,很可能自己要死很久很久,那么我更没有理由拿“跟别人比较”当作自己收获的标准。
所以我后来一个蛮坚定的观点是“自己不管做什么,其实目的都不应该是炫耀,因为总有人比我强太多,那么倘若我认为超过别人才是收获,那干脆什么都不要做了。”因为这个,我也是会主动远离任何攀比带来的不好情绪。你知道我看球嘛,前几年球星内马尔转会巴黎圣日尔曼那会儿,有个网站上有个小测试,“测测你多少年能拿到内马尔一年的薪水”,底下的测试结果有需要从大清奋斗到现在才能挣人家一年薪水,这还算好的,还有需要从大明,甚至汉朝开始奋斗的人们。我一直觉得,所谓收获也好,成功也好,这些话题都是很私人的领域,并不需要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他们来打扰自己。换句话说,所谓的收获乃是自己的获得,而不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我的看法。
图片
◇ 图为拳王梅瑟威炫耀自己的财富
当然你也知道,考试的分数其实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按照我的想法,这其实不算是“收获”这件事情的。我自己从学生时代过来,对“考试”这件事情其实一直抱着一个蛮简单的看法,那就是“这无非是对我相关自己知识体系的检测罢了,如果我自己相关的知识掌握的足够好,考的大抵应该不会很差——倘若考差了也没关系,那我就要看看我是哪里有知识盲点,补上争取下次不犯这样的错误就好”。当然我这样的想法只能保证每次考试分数不至于那么难看,但至少心态还是蛮平的。
那么我觉得啊,你问的那个问题,“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有收获”在这样的定义下是可以回答的,在我看来,努力当然是一定有收获的,前提是我们在真的努力学习,而不是盲目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收获的很多东西其实是知识本身,当然如你所知,如果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学习的时候得到了足够的积累,考试大抵是不至于分数那么难看的。
哦对了,刚才在敲下那些字的时候我其实一直在想啊,我自己大约是一个蛮现实主义的人,并不会说很多豪言壮语。但我自己是非常小心地区分人生的 “现实主义”和“急功近利”。在我看来,前者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而后者其实就是铺天盖地,甚至毁天灭地的焦虑罢了。我有的时候跟一些男性朋友开玩笑啊,会这么讲——吃喝嫖赌,尚且有救;急功近利,万劫不复。嗯,我想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许多急功近利打着“人要现实一点”的旗号弥漫于社会上下的时候。
你说希望自己多看些历史,唔,历史这个东西我实在是不敢说“以史为鉴”,毕竟你也知道,“我们从历史中一无所得”才是一直在重复的事情。只是我觉得许多的人文学科其实背后隐 隐约约都会有直面人性的问题。人性到底是什么呢?很多的人文学科试图去描述,或者去分析。但在这些学科里,历史学虽然没有去描述它,但它确凿无疑地给出了人性的一些可追溯的结果。诚然,历史记录也不是完美的,很多历史记载大抵都会忽略沉默的大多数,但是倘若我们承认人性是共通的,那么,读历史至少会在某个侧面让我们去了解人性,如此而已。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写北宋末年靖康之耻的书,写的还算不错的。其中我觉得很赞的一点就是书里没有逃避对靖康之耻的深度剖析。这事儿从头到尾,其实就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遵守契约精神的闹剧演变成的悲剧罢了。不幸的是,后来的很多文人将这次悲剧赋予了太多道德的色彩,真正该反思的东西反而被淹没了。
末了想分享一下我对所谓“刷题”的看法,我个人是不主张那样盲目刷题的,也不相信凭借着简单的 “一万小时定律”人就可以成为某行业的顶尖高手。还是那句话,努力是要有方向性和系统性的啊。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一开始去做题的时候可以不急着做许多题,而是通过一些有限的案例去总结一些形而上学的规律出来(比如你大可以问问自己,小说文学的核心应该是什么,科学论文的核心应该是什么,诸如此类)。当然你也知道,这样总结的规律可能是有疏漏,可能是有错误,那么就不妨再用另外一些数量有限的题目去验证这些规律,去反思和修正,然后当这些规律被修正的差不多了,那时候放开数量去做题才是有意义的(其实那时候就算是不做那么多的题也一样了),唔,这是我自己作为学渣的一点微小的经验,你听听就好。
呐,碎碎念了这么多,看完这些实在是需要耐心的。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